河南财政金融学院---发展规划处欢迎您!

联系我们  
  • 明德笃学,知行合一
  • 爱国,诚信,团结,奋进
  • 修身敬业,严谨治学
  • 勤学善思,经世济民
学党史主题教育 十四五规划

发规处欢迎您!

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“十二五”发展规划(征求意见稿)
2011-03-28 12:12 发展规划处    (点击: )

根据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0—2020年)》和《河南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0-2020)》,按照科学性、前瞻性、指导性的要求,结合学校建设与发展实际,制定本规划。    

一、“十一五”期间学校发展主要成就    

“十一五”期间,在省委、省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,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,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抢抓机遇,艰苦创业,较好完成了学校“十一五”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,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。    

(一)主要成绩

1.人才培养工作成绩突出。招生区域由2005年的5个省份扩大到16个省份,普通专科在校生规模由2005年的7000人发展到2010年的8600人,继续教育学生规模达到4000人。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声誉不断提高,学校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“优秀”等次。考生第一志愿上线率在200%左右,录取分数线远远高于省定专科线;毕业生就业率和“专升本”升学率居同类院校前列。

2.专业建设成效显著。共建成3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、3个省级特色专业、5门省级精品课程;教学单位由10个增加到14个,专业设置由16个发展到36个,形成了以经济、管理类专业为主,多专业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。

3.师资力量明显增强。共引进博士研究生12人、硕士研究生134人,50多名教师通过在职学习获得硕士以上学位;3名教师分别被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、河南省优秀专家和河南省教学名师,70名教师晋升为教授、副教授,5名教师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,市场营销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。412位专任教师中,高级职称教师135人,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3%;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273人,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6%。教师队伍的年龄、职称、学历结构进一步改善,整体素质明显提高。

4.科学研究成果丰硕我校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,完成厅级以上科研项目600余项,主编、参编省部级统编教材70多部,获得省部级科研奖10余项。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。

5.对外交流与合作成绩斐然。与5个国家的高校开展了学术交流活动与合作办学项目,共选派教师70多人次赴相关国家进修学习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;中外合作办学规模超过1000人,引进了优质教育资源,开创了对外交流与合作办学的新局面,

6.办学条件大为改观。初步建成园林化、数字化新校区,校舍建筑面积由5万多平米增加到16.7万平方米。新建多媒体教室149个、计算机机房11个、实习实训室36个,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室建设项目2个,馆藏图书由40万册增加到82万册;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由1300万元增加到4000万元。

7.党建工作得到加强。坚持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,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,健全议事决策机制,科学决策和民主治校水平不断提高。通过深入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、创先争优等主题教育活动,健全了干部选拔任用培养工作机制,完善了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体制,推动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党风廉政建设。学校在2009年全省高校党建评估活动中获得“优秀”等次,先后荣获“全省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”、“河南省文明学校”和“省级文明单位”荣誉称号。

(二)基本经验

“十一五”规划的顺利实施,使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,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明显提高,综合办学实力显著增强,为学校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、提升办学层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,积累了宝贵的经验。    

一是必须把推动学校发展作为第一要务,敢于迎难而上,抢抓发展机遇。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牢牢把握学校发展主动权,善于抢抓机遇,敢于攻艰克难,破解发展难题,不断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。

二是必须坚持质量立校,注重内涵建设,突出办学特色。要正确处理质量、规模、效益之间的关系,坚持走内涵发展、科学发展、持续发展之路,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加大投入,彰显办学特色,逐步提高育人质量和社会声誉。

三是必须尊重高等教育办学规律,坚持按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推动各项工作。要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,探索适应现代大学制度要求的管理运行机制,完善校系两级管理,扩大系部办学自主权,充分调动系部的办学积极性,增强学校办学活力。

四是必须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,坚持以人为本、实行民主治校。要充分尊重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,努力维护教职工的切身利益,不断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,巩固团结和谐、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。

二、“十二五”期间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    

(一)发展机遇

1.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。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,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作用日益显著。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0—2020年)》的颁布,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迎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。

2.高等教育发展的经济支撑逐步增强。国民经济持续、快速发展,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,对高等教育的有效需求不断增加;政府财力逐年增强,对教育投入不断加大,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撑。

3.中原经济区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。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,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、经济结构的调整,对高素质的经济、管理类专门人才有着更大的需求空间,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。

4.学校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。我校依托财税系统办学,历史悠久,办学经验丰富,社会声誉好,被誉为河南财税系统的“黄埔军校”。近年来,学校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引下,抓机遇、干实事、谋发展,办学条件大为改善,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,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。

5.广大师生对学校发展的愿望强烈。“十一五”期间的办学成就和学校良好的发展势头,增强了师生对学校实现快速发展的信心;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态势强化了师生对学校发展的紧迫感、危机感和责任感,参与学校发展的热情高涨,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。

(二)面临挑战

1.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到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的新阶段;高校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,人才竞争、生源竞争、学生就业竞争等都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核心竞争力不强的高校将面临危局。

2.学校自身发展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。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,学校事业发展整体水平与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。主要表现在:长期困扰学校发展的两大矛盾依然存在,新校区建设尚未完全建成,二期工程建设任务繁重;升本形势更加严峻,实现升本目标将面临更多困难。体制、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大学建设的需要;教学的重要地位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加强,实践教学环节薄弱;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,师资队伍结构尚待优化;有竞争实力的教学科研团队还没有形成,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原创性科研成果不多等。

三、“十二五”期间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   

(一)指导思想

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坚持民主治校,人才兴校,科研强校,文化融校,进一步解放思想,更新教育理念,深化教学改革,改善办学条件,加强内涵建设,构建和谐校园,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,努力推动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。    

(二)发展目标

“十二五”期间,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,抓住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机遇,发挥行业优势,突出办学特色,立足办好专科教育,积极创办本科教育,适时开展研究生教育,持续发展国际教育和继续教育。通过五年努力,使各项办学指标达到本科院校设置标准,初步建成省内有一定影响力、特色鲜明的教学型本科院校,为学校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    

1.人才培养。逐步扩大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数,努力创办本科教育,稳步发展国际教育,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15000人左右(其中,对外合作办学规模1500人,本科生规模1500人)。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,继续办好学历继续教育,学历继续教育学生规模达到4500人。办学特色更加突出,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,办学声誉进一步提高,新生报到率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省内同类院校前列。

2.学科专业。突出学科专业建设的龙头地位,重点建设经济学、管理学学科,着力培育工学、法学、艺术学、文学学科。开设本科专业8-10个,增设专科专业5-10个,专业总数达到45个。建成1-2个省级重点学科,积极申办硕士点,建设3-5个培养质量高、社会声誉好、省内影响大的品牌专业,培育4-6个发展前景好、潜力大的新兴专业,建成省级特色专业5个、省级以上精品课程10门左右,专业主干课程30%达到校级精品课程标准。主编省部级以上教材8~10部,编写校本教材20部以上。

3.师资队伍。教职工总数达到850人,专任教师达到700人,其中博士学位教师达到15%以上,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80%以上,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占40%以上,“双师”素质教师达到80%以上。培养国家级教学名师1-2人,省级教学名师2-5人,厅级以上学科技术带头人15-20人,省级以上优秀教学团队2-3个。

4.科研能力。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-3项,省部级科研项目100项以上,重大横向交流与合作项目2-3项;出版学术专著20部左右;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0篇;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5-20项,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以上,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取得突破。科研成果质量取得新提高,学报办刊质量和层次得到新提升。

5.办学条件。建成现代化新校园,建筑面积达到37万平方米。创建省级重点实验室1-2个,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1-2个。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8000万元以上。馆藏图书总量达到150万册以上。

四、“十二五”期间学校发展的保障措施    

(一)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工程

1.创新人才培养模式。围绕大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教育,探索人才培养规律和有效模式。制定校系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方案,调整校系两级教学管理职责分工,实现教学管理重心下移。进行学分制改革,制订学分制实施方案。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,改革课程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、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,提倡启发式、探究式、讨论式、参与式教学方法。注重因材施教,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,推进校企合作、工学结合,积极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。整合对外合作办学资源,改革现有分散办学模式,组建国际教育学院。改革体育课授课模式,培养学生终身锻炼习惯。改革艺术教育模式,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。

2.健全实践教学体系。健全实验实训室管理规章制度,科学制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规划。成立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,提高实验室建设决策的科学性。稳定壮大实验教学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队伍,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。积极探索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方案,完善各专业实践教学大纲,更新实践教学内容、手段和形式。

3.加强教学质量监控。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,加强教学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建设,建立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教学规划。完善校系两级教学监控体系,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档案,继续实施教学督导制度和学生评教,同行评教,教师评学制度。完善教材选用和评价制度,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。

(二)实施学科专业建设工程

1.制定学科、专业建设规划。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,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,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,完善专业布局。建立学校领导下的学科专业建设目标责任制,根据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的要求,进一步强化传统优势专业,重点扶持特色专业,大力培育新兴专业,积极进行师资队伍、教学条件和课程建设。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,推进学科专业建设重心下移。

2.加大重点学科、专业建设力度。推行非均衡学科专业发展战略,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向重点学科、重点专业、重点实验室、重点课程倾斜。积极做好重点学科专业和重点培育学科专业的遴选工作,制定并实施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。建立重点学科专业建设项目负责人制度,实施绩效管理和动态管理。围绕学校重点优势学科建设设立首席教授岗位,打造重点学科优秀教研团队,使我校重点学科专业在省内同类高校保持领先水平。

3.完善课程建设。围绕学科专业建设,不断优化课程体系,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,强化省级、校级精品课程建设。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参照,完善课程建设质量标准,积极鼓励、扶持编写特色教材,资助优秀教材出版,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库。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,使财政、税务、会计、金融等专业的主干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课程达到20%以上,质量有较大提高。

4.强化教研室建设。进一步调动教研室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,增加教研室建设经费投入,建立完善教研室听课制度、课程组集体备课制度和教学交流研究制度,引导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,及时更新教学内容,创新教学方法及手段,提高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水平。

(三)实施科研创新工程

1.加强科研管理。科学制定学校“十二五”科研规划,规范学术管理。进一步完善科研奖励与资助办法,重视科研成果质量,鼓励原创性和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,建立科研成果质量考评机制,加大对国家级、省部级课题及重大横向课题研究的支持力度。建立学校青年教师科研基金、学术专著出版基金,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创造条件。

2.搭建科研平台。整合优势学术资源,培育优秀科研团队,依托行业办学和专业人才优势,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,积极组织联合攻关,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工作,提高科研创新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。积极推进科研机构建设,办好学校财税研究所和会计研究所,使之成为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机构。

3.营造学术氛围。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在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中的指导作用,大力倡导求真务实、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。实行学科带头人定期学术报告制度,组织教师、学生定期开展校内学术交流活动。设立学术交流专项基金,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校讲学,鼓励教师以优秀成果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,跟踪学术前沿及发展趋势,推动学术交流活动蓬勃开展。

(四)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

1.坚持党管人才原则。加强党委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,重点做好制定政策、整合力量、营造环境、提供服务等工作。建立党委联系专家教授制度,实行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。完善党委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,调动各单位的积极性,强化职能部门人才工作职责,形成人才工作整体合力。

2.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。牢固树立“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”的观念,实施人才兴校战略,形成留人留心、干事创业的人才成长氛围。围绕学校发展目标,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;抓住培养、吸引、使用三个环节,制定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、人才开发计划、人才培训计划。改革校内津贴制度,使津贴分配进一步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,向高层次、高水平教师倾斜。创新人才管理机制,规范合同管理,严格岗位管理,加强人才工作效益评估。

3.优化师资队伍结构。在稳定现有教师队伍基础上,加大教学带头人、学科带头人、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。加大投入,设立“人才引进基金”和特聘教授岗位。结合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,积极打造优秀教学科研团队。继续鼓励教师在职学习,提高学历(位)层次。设立专项经费,制定实施“河南财专国内、国外访学计划”,鼓励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及国外高校进修培训。实施中青年带头人资助计划,帮助中青年教师促使其教学和科研达到本学科领域领先水平。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,到“十二五”末期,使大部分专业课教师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历。

(五)实施文化引领工程

1.大力培育学校文化特质。牢固树立文化育人理念,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、精神文明教育和诚信教育活动,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、教风考风建设,着力培育和谐、严谨、文明、诚信等具有财专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。广泛宣传校训、校风的深刻文化内涵,认真提炼总结学校的优良办学传统,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情介绍、校史教育等主题活动,通过老同志上党课,讲校史,促进我校优良传统薪火相传。

2.推进文化载体建设。设立文化建设领导机构,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实施纲要,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统一领导和统筹规划。培育优秀的网络文化、教室文化、宿舍文化、餐厅文化,努力把新校园建成为人文校园。结合建校50周年庆祝活动,组织专人整理、编撰学校发展史,建设学校校史馆。充分发挥校友会作用,使之成为学校与社会各界沟通的纽带和桥梁,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。

3.构筑文化创新平台。全面推动文化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,通过举办“文化素质教育讲堂”和高水平文化艺术展演活动,加强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建设。打造学术讲座品牌,继续开设“河南财专大讲堂”。出版一批学术精品,提升学术含量和品牌效应。

(六)实施条件保障工程

1.加快推进新校区建设。按照建设数字化、智能化、园林化校园的要求,抽调精干人员,明确责任目标,高标准规划,高质量建设,高水平管理,全力以赴按计划完成新校区二期工程建设。根据新校区总体规划方案,加强新校区校园环境建设,加快校园绿化、人文景观和配套文体设施的建设步伐,形成富有鲜明特色的人文生态校园。

2.努力改善办学条件。加强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,完善校园信息网络,构建功能齐全、信息畅通的校园数字化平台。加快图书馆数字化、信息化建设步伐,稳步增加馆藏图书数量。对现有实验室进行改造、充实,及时增建新的实验室,推进实验室建设的科学化、规范化、现代化。采取有效措施,不断改善教职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,保障学校发展需要。

3.强化资金筹措与管理。积极争取财政拨款,努力增加各类办学收入,采取有力措施拓宽办学资金来源。制定学校经营性收入管理办法,鼓励各单位通过提供社会服务增加收入。强化办学成本意识,建立科学合理的生均成本核算与评价机制。优化支出结构,压缩行政管理经费,加大学科专业建设经费支持力度。硬化预算约束,细化财务预算,进一步落实财务公开制度;加强审计监督,提高资金使用效益,建设“节约型校园”。

(七)实施管理质量工程

1.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。更新人事管理理念,积极探索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事管理机制,由单纯的人事管理向教师资源开发、保障和利用转变。完善学校内部职称评定办法,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职称评价指标体系。完善校内津贴分配办法,积极探索校内津贴的稳定增长机制。深化岗位设置管理,大力推行全员聘任制和岗位管理制,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过渡。

2.加强资产管理工作。成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,建立“谁使用、谁管理、谁负责”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。定期开展国有资产占用情况清查、登记工作,杜绝重复购置和重复建设;最大限度地实现仪器设备、实验空间等资源的开放与共享,确保学校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利用效率。

3.提高学生管理水平。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,强化学生日常管理和服务。完善学生会和社团组织管理,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。严明学习纪律,对违反学校纪律学生按规定及时处理。加强考风建设,严明考试纪律,坚决遏制各类考试中的作弊违纪现象。

4.完善就业指导工作。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建设、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就业指导队伍建设。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监测与评价反馈体系,形成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效运行机制。

5.增强后勤保障能力。增强后勤服务意识,更新后勤管理理念,健全符合我校实际的后勤服务模式。落实完善后勤服务管理责任制,逐步推行规范化、精细化、科学化管理,控制运行成本,提高后勤保障和管理服务水平。

(八)实施和谐校园工程

1.坚持依法治校。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,探索党委领导、校长负责、专家治学、民主治校的管理模式,健全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。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,充分发挥工会、教代会和各民主党派以及校内各专业委员会的民主监督、咨询、审议等职能。健全规章制度,建立依法决策工作机制,使学校重大决策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。

2加强党建工作。深入开展“争先创优”活动,加强党(总)支部建设。办好校系两级业余党校,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。推动学校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、党的基层干部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、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。加强干部梯队建设,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机制,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充实各级领导班子。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坚持政治学习,钻研管理知识,加强自身修养,转变工作作风,提高领导和管理才能。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,提高思想境界,改进工作作风,筑牢反腐防线。

3.改进思想政治工作。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制度,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。建设一支高素质、专兼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,建立起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。不断改革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、内容和方式、方法,提高针对性、实效性和主动性。健全宣传工作机制,坚持弘扬主旋律,总揽全局,重点突破,持续深入地围绕学校发展开展宣传活动。

4.推进和谐校园建设。以高度的政治明锐性和责任感,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。结合学校周边环境,加强综合治理,完善校内安全稳定工作体系。强化安全意识教育,重视安全保卫队伍建设,加大技术防范投入,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、和谐融洽、充满活力的工作生活环境。加强学生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,完善贫困大学生救济资助体系。丰富教职工文化生活,维护教职工权益,在学校发展的基础上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水平。进一步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,发挥关工委的作用,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。

“十二五”是我校发展的关键时期,学校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。全校师生员工要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,立足科学发展,坚定信心,鼓足干劲,求真务实,开拓创新,为顺利实现“十二五”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!    

上一条:我校召开第一次升本规划研讨会
已是尾条
关闭窗口